近年來,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步伐加快,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發電形式逐步成為未來電力系統的核心力量,同時,新型經營主體也相繼涌入市場。這一系列變革標志著我國電力市場邁入了“3.0”全新發展時代!此階段的核心目標在于實現能源的安全充足與電力系統的穩定可靠,推動新能源行業從政策驅動、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迄今為止,我國電力市場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從計劃電逐步邁向市場電,從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型,每一次變革都顯著推動了能源結構的優化和電力系統的全面升級。
1.0時代:計劃電向市場電的轉型
在2018年之前的電力市場1.0時代,電力市場逐步從計劃分配轉向市場化運營。此階段,電力產業開始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但很大程度上仍依賴政府的調控。盡管改革開放推動了電力行業的市場化改革,但受技術和基礎設施限制,電力市場競爭并不充分,電價也未完全市場化。新能源在此階段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依賴政府政策支持和補貼。
在這一階段,電力市場建設主要圍繞打破壟斷、引入競爭、建立合理電價機制等目標展開。雖然新能源的發展得到了初步推動,但受技術和成本的限制,其市場份額相對較小。
2.0時代:煤電全電量入市
2019年至2024年,電力市場進入2.0時代,煤電全電量入市成為顯著標志。此階段,煤電技術的成熟、成本降低,使得煤電逐漸成為電力市場的主力軍,電量全面進入市場競爭。同時,電力市場的競爭機制進一步完善,電價逐步實現了市場化,電力用戶的選擇權也得到了擴大。
在這一階段,新能源發電成本大幅下降,逐步擺脫補貼依賴,與傳統能源展開直接競爭。然而,新能源消納能力不足、電網穩定性面臨挑戰、市場化機制尚未完全成熟等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盡管新能源在電力市場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但仍未能完全融入電力市場的主流競爭,主要作為補充能源存在。
3.0時代:新能源、新型經營主體全面入市
2025年,電力市場正式進入3.0時代。電力市場3.0時代是電力市場發展的全新階段,核心特征是新能源和新型經營主體全面入市,現貨市場成為電力交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實現電力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電力市場3.0時代的核心任務包括:
電力現貨市場全面建設:通過現貨市場實現電力資源的實時優化配置,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和穩定性。
新能源全面入市: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主體參與市場化交易,推動新能源從“保量保價”向“市場競價”轉變。
新型經營主體崛起:分布式新能源、虛擬電廠、新型儲能、負荷聚合商等新型主體在市場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電力市場多元化發展。
近年來,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步入快車道。2023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工作的通知》(發改辦體改〔2023〕813號),提出各省/區域、省間現貨市場連續運行一年以上,并依據市場出清結果進行調度生產和結算的,可按程序轉入正式運行。
自813號文發布之后,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在多省(區/區域)“全面鋪開”。截至目前,山西、廣東、山東、甘肅等4個首批試點地區和省間電力現貨市場已轉入正式運行。蒙西、浙江、安徽、陜西已開展連續結算試運行。河北南網、福建、江蘇、湖北、湖南、河南、遼寧、寧夏、重慶和南方區域等省/區域電力現貨市場已完成整月及以上長周期結算試運行。
各地積極落實“加快放開各類電源參與電力現貨市場”,集中式新能源、分布式新能源、獨立儲能、虛擬電廠等市場主體陸續進場,并且在越來越多地區以報量報價方式參與現貨交易,或自主選擇報量報價或報量不報價的方式。核電、水電、抽水蓄能也在更多地區參與現貨交易。用戶側仍以“報量不報價”為主,但多地提出將探索“雙邊報量報價”的方式。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持續擴大。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4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達3.73億千瓦,同比增長23%,占電力新增裝機的86%。其中,水電新增1378萬千瓦,風電新增7982萬千瓦,太陽能發電新增2.78億千瓦,生物質發電新增185萬千瓦。到2024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達到了18.89億千瓦,同比增長25%,約占我國總裝機的56%。
2024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3.46萬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9%,約占全部發電量的35%。其中,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合計達1.8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
隨著新能源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降低,新能源在電力市場中的競爭力與地位顯著提升。2025年2月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指出,推動新能源上網電價全面由市場形成,建立新能源可持續發展價格結算機制,進一步完善了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的交易機制與體制建設。
2024年末,多地陸續發布2025年電力市場交易相關方案,對新能源入市方式進行細化。以山東為例,明確了2025年到2026年新增風電、光伏項目分別按照30%、15%的比例入市;2030年起,新增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將實現全面入市。
據北極星售電網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3個地區放開全部或部分新能源電量進入電力現貨市場。其中12個地區的新能源項目以“報量報價”方式參與現貨市場,7個地區的新能源項目以“報量報價或報量不保價”方式參與現貨市場,1個地區以“報量不報價”方式參與。
新型經營主體在應對新型電力系統面臨的保供、調節、消納挑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發展迅速。
2024年底,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支持電力領域新型經營主體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為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政策導向和支持。新型經營主體涵蓋了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儲能等單一技術類主體,以及虛擬電廠、智能微電網等資源聚合類主體,構成電力領域的新生力量。
從數據上看,我國在新型經營主體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2024年新增并網分布式光伏達到118.18GW,新型儲能規模達到42.37GW/101.13GWh,虛擬電廠和智能微電網也在多地開展了試點項目,并逐步落地實施。
然而,我國新型經營主體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市場機制設計不夠完善,使得新型經營主體作用發揮受限。因此,推動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電力市場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途徑。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參與中長期交易、現貨交易等方式,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優化電力資源配置,提高電力市場的運行效率和可持續性,并且為電力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市場建設較快的地區,如山東、廣東、甘肅、山西等地,市場規則中對虛擬電廠、新型儲能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現貨市場的方式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據北極星售電網不完全統計,已有20個地區(區域)允許虛擬電廠進入現貨市場,其中8個地區(山西、廣東、甘肅、上海、江蘇、湖北、湖南、遼寧)的虛擬電廠以報量報價方式參與現貨交易;山東、廣東、安徽、陜西、黑龍江等地區允許獨立儲能進入現貨市場;蒙東電力現貨市場2025年首次結算試運行方案(征求意見稿)中提到,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全額自發自用新能源項目作為電力用戶“不報量不報價”參與現貨市場。
同時,部分地區,如河北南網、冀北、安徽、山東、湖南、甘肅等地對于分布式新能源(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參與市場交易的規定也在不斷完善中。其中,甘肅鼓勵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主體與周邊用戶市場化交易;湖南規定10kV及以上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原則上以獨立主體方式參與電力市場交易。
盡管在市場建設進展相對較慢的地區,對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市場的規定尚未出臺,但隨著電力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相信這些地區也將逐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電力市場3.0時代標志著我國從計劃電向現貨電的全面轉型。電力現貨市場全面鋪開,新能源與新型經營主體大規模進入市場,帶來機遇與挑戰。當前,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訴求,促進整個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對傳統煤電企業而言,面對新能源的迅猛發展和現貨市場的激烈競爭,煤電企業需要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提升運營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積極探索與新能源的融合路徑,如通過參與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等方式,實現自身的價值重塑和可持續發展。
對新能源企業而言,需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要加強對行業發展的觀察研究,動態評估電站投資的經濟性,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和政策變化,及時調整投資策略,確保投資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要提升電站的運營能力,加強對發電曲線的預測,制定更為精準的交易策略,積極應對價格曲線的變化,確保電站的穩定運營和收益最大化。
對新型經營主體來說,應結合自身優勢探索新業務模式,如分布式能源、新型儲能、合同能源管理等,以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同時,需與傳統能源企業、其他新型經營主體以及電力用戶等各方緊密合作,推動能源轉型和產業升級,實現共贏。
政策制定方應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完善市場交易機制,對交易頻次、周期和形勢進行科學評估和研究。同時,需要系統分析報量報價、報量不報價等多種交易方式對市場可能產生的影響,確保市場穩定運行。此外,政策制定方還應積極培育更多新能源聚合商,助力小型、分散的新能源企業參與市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市場的良性競爭,最終促進新能源科學發展。
電力市場3.0時代,競爭格局發生顯著變化,傳統煤電與新能源企業博弈,推動市場優化升級。各市場主體需要重新審視自身定位,制定適應新市場環境的策略,共同推動電力市場的高質量發展。
(來源:北極星售電網 作者: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