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交能融合 共驅綠色低碳轉型
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 向海平
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低碳發展關乎人類未來。今年恰逢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十周年。十年來,我們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堅定不移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能源轉型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堅強的能源保障,為各行各業綠色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一是能源消費結構轉型成效顯著。我們有效落實節能優先方針,黨的十八大以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超過26%,累計節約能源消費約14億噸標準煤。不斷擴大清潔能源利用規模,2023年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6.4%,比10年前提高10.9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比重累計下降12.1個百分點,綠電消費比重達到36%左右。深入推進電能替代,全社會終端用能電氣化率達到28%,比2014年提升約7個百分點。二是綠色能源供給能力大幅提升。十年來,我國新能源發展全球領先,裝機規模增長10倍,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總量約占全球的40%,推動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歷史性超過火電。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達到3萬億千瓦時左右,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風電光伏發電量超過全國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風電光伏產品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風電光伏發電成本10年分別下降60%和80%,有力推動能源轉型成本大幅下降,促進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分別達到4.7億千瓦和7.4億千瓦,提前6年完成習近平主席在2020年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的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目標,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潔電力供應體系,為各領域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三是能源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建成風電光伏全產業鏈研發設計和制造體系,量產先進晶體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超過25%,全球最大26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已于近日在我國下線。全面掌握大型三代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第四代核電技術、百萬千瓦水電等一批重大工程投入運行。能源新模式新業態加快發展壯大,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年出口突破萬億元大關,助力我國產業鏈優勢不斷鞏固增強。四是有力支撐美麗中國建設。人民生產生活綠色用能保障持續加強,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接近80%。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支撐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9年穩居世界第一。全國燃煤鍋爐減少80%以上,95%以上煤電機組實現了超低排放,排放水平與天然氣發電機組相當。持續推進成品油質量升級,成品油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能源革命加快推進并深度演變,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已經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向和一致行動。在此背景下,加快交能融合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從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角度,長期以來我國石油外采率偏高,通過積極布局風光發電,配套儲能等多元供應保障支撐,實施電能替代并延伸擴大下游綠氫、綠氨產業鏈,推進交通運輸行業的清潔用能替代,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發展安全的重要措施。從落實“雙碳”戰略的角度,當前我國交通運輸行業和電力行業都是支撐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領域。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能源和交通領域綠色低碳轉型,逐步構建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交通能源體系,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然選擇。從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角度,交通領域是新能源應用的重要場景,特別是對于土地資源相對緊張的中東部地區來講,意義更為重大。積極擴大風光電力、氫能等新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推廣,已成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及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途徑。能源與交通,同為驅動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領域,歷史上的每次科技革命都是以交通和能源的先導性技術創新為動力和標志。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能源革命深度演變、方興未艾,交能融合將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和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推動交通網和能源網的深度耦合發展,培育新產業、催生新模式、形成新動能。國家能源局高度重視并積極推動交能融合工作,近年來,先后印發《“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關于組織開展可再生能源發展試點示范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光伏在鐵路邊坡、高速公路服務區及沿線等交通領域應用;積極支持在新建鐵路場站、民航機場、港口碼頭、物流樞紐、分揀倉儲的屋頂及空閑場地建設光伏發電設施,推動開發臨港風電。我們正將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的建設發展作為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促進交通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一是加強政策供給,自2015年以來,先后出臺的十余項充電行業政策文件,涵蓋了布局規劃、建設安裝、運營管理和支撐保障,實現了城市、農村、居住區、公路沿線等各場景分類施策、穩步推進。二是增加設施建設,持續優化城市公共充電網絡建設布局,加快補齊縣城、鄉鎮建設短板,加大快充網絡有效覆蓋,截至2024年7月底,全國已有1060萬臺充電設施,支撐了2500多萬輛新能源汽車充電需求。三是促進車網融合,印發《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大力推動智能有序充電,引導建設雙向充放電場站。在取得一系列顯著成效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當前交通領域整體電氣化率還不夠高,新能源與交通融合的深度、廣度、密度尚待加強,綠色能源驅動可持續交通依然任重道遠,需要協同發展、久久為功。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要求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推廣低碳交通運輸工具。下一步,中國的交能融合發展將不斷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對接新需求,推動可持續交通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一是推動交通與能源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加強跨地域統籌和頂層設計,結合交通基礎設施沿線清潔能源自然稟賦、用能需求、建設條件等要素,同步開展交通與能源基礎設施規劃設計,促進交通網和能源網“兩網”協同發展。科學優化建設布局,加大分散式風電和分布式光伏發電就近開發利用力度,適度超前建設公路沿線新能源配套基礎設施。針對用能集中的交通樞紐節點,強化柔性配電網建設,提高分布式光伏承載能力,促進新能源高比例就地利用。二是以“再電氣化”加快推廣低碳交通運輸工具。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鼓勵老舊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加快電動重卡的規模化替代應用。大力支持新能源低碳動力運輸船舶發展,推動建立區域性船舶全面新能源化先行示范區。鐵路方面推進電網結構薄弱地區長續航電動、氫能、混合動力等機車車輛和配套供能設施規模化應用。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智化技術,構建綠色能源與交通運輸協同化、智慧化生態系統,促進交能資源聯合高效配置。三是開展關鍵技術創新攻關。持續開展長續航動力電池、快充樁、電動重卡、氫燃料電池等技術攻關,積極推進風光制氫、氫儲運、生物質燃料、直流配電網研究示范和規模發展,暢通新能源在交通領域應用的經濟化實現路徑。突破多場景柔性互聯微電網群技術難題,實現與輸配電網的兼容互補和友好互動。開展面向交通應用場景的多能變換互補及新型儲能技術研究。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網與電網融合互動能力,積極推廣智能化充電基礎設施,推廣虛擬電廠、站網互動等技術,提升電力—運力智慧協同控制和保障能力。四是完善政策標準和市場服務體系。組織能源與交通領域智庫專家聯合開展交能融合標準規范體系研究,分級分類推進標準制定。加強交通與能源基礎設施規劃協同,鼓勵并支持交通類新能源項目開發建設,在備案、接網、消納方面完善政策供給,優化管理流程。推動電動汽車聚合商、物流園區微電網、虛擬電廠等參與電力市場,在豐富電力系統調峰資源的同時,實現交通領域新能源高比例利用。

(來源:《中國電力報》)